正文 174.空印案(四)-《大明职场》
第(2/3)页
朱樉显得很是为难:“太子不仅是儿子的大哥,还是儿臣未来的君上,所以儿子不宜对太子的谏言有任何的置喙,况且大哥一向宽厚,从宽处置,也合乎圣人教
诲,儿子怕说多了,将来传出去,儿子……”下面的话朱樉故意没说。
朱元璋何等的聪明,怎能听不出朱樉没说出口的那层意思:“都是废话,朕问的是你心里的真实想法,不是问你该不该对太子置喙。况且法不传六耳,如今只有咱们父子二人,你不说,朕不说,旁人怎会知道。”
朱樉还是犹豫着:“那……”
朱元璋不耐烦的催促道:“说,怎么想就怎么说!”
朱樉鼓起勇气:“那儿子就直说了,儿子认为,空印账册一事,户部和地方官员虽然事出有因,但却是不择不扣的钻了朝廷制度的空子,是在上下其手舞弊徇私,其目的明面上是减少路途奔波,但其实是为了少担责任少做事,更是为了方便台面下说不出口的那些龌龊事。”朱樉说的十分激动,忍不住咳嗽了几声,喘了两口接着说道:“如果天下的官员,都不想担责任,都想少做事,那朝廷养这些官员干什么?天下的官员要是都不作为,那朝廷还给他们发俸禄干什么?百姓的父母官,如果都是这样的一心徇私不顾民生的庸官,那百姓们还有什么盼头?”
朱元璋对朱樉的回答很满意,但却不动声色的问:“那么你认为该如何处置此案?”
朱樉的语调扬的更高了:“严查,一查到底,但不管是查还是杀,都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震慑那些懒政迨政的官吏,更要给那些欺君和妄图欺君的官员们立个榜样,明白的告诉他们,我大明朝廷不养庸官赃官,大明的百姓也不要懒官。只有天下的官员人人奋发,百姓们才能真正安居乐业,我大明的江山才能稳固。”
朱元璋非常满意,他突然发现这个老二的想法跟自己惊人的一致,这才是自己想要的接班人,他欣赏的看着朱樉,第一次觉得这个儿子原来这么出色,但朱元璋何等的城府,神态上一丝一毫也未曾显露,只是很随意的冷冷说道:“可是,朕觉得太子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如若将这些官员都杀了,那么地方的政务谁来处理呢,新来的官员不熟悉情况,出了乱子怎么办?”
朱樉沉着应对:“父皇认为,一位清廉有为但不熟悉情况的官员会弄出乱子吗?还是投机取巧徇私钻空子的官员更容易出乱子呢?新上任的官员不熟悉地方情况,可以用三五个月乃至一年时间来熟悉,就算乱,至多也就乱上个一年半载,绝不会出现民变这样的大乱子,但如若继续让这些蛀虫赃官继续干下去,那将来乱的可就不是三五年了。”随即略显激动的说道:“至正年间,蒙古官员贪墨成性,以致民怨四起,百姓揭竿而起,最终天下大乱。父皇当年不就是饱受墨吏欺压奋而起兵反元的吗?殷鉴不远,父皇明鉴。”
朱樉退下了,但朱元璋再次陷入了沉思,两个儿子不仅给出的答案完全相反,更重要的事,两个答案后面代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治国理念,代表的是两种驾驭群臣和天下的方法,作为父亲和经历过风霜血雨的老人,朱元璋觉得太子的答案更合乎儒家
的正统,与人为善宽仁为本,不仅可以让人感恩戴德,更可以施以教化;但换个身份,作为皇帝,作为手握天下权柄的最高统治者,朱元璋更赞同朱樉的观点,治大国如烹小鲜,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为人君者,但凡有一点失政失德,就有可能酿成大错。
想到朱樉,这几年统领一方,历练有成,不仅有了明哲自保的韬晦之谋,更有从全局着眼的天下之断,从这一点来看,朱樉比太子强。
朱樉从皇宫出来,胡思乱想了一路,自己的回答都是按照刘璟的设计说的,绝对没有问题,但皇上从始至终都没什么反应,自己的回答到底合不合他的心意?朱樉心里着实没底。“王爷,到了。”管家在车外轻轻的呼唤了一声,朱樉这才意识到已经回到王府了,刚从车上下来,朱樉还没进府中,就见后面一支马队急匆匆赶了过来,一看仪仗装束,显然是亲军十二卫的人,朱樉正纳闷,只见前排的几位武官老远就甩蹬下马,快步向自己走来,最前面的人朱樉认得,正是神武卫指挥使冯对手。
冯对手是奉命来传旨的,一见朱樉迎了过来,也不拿钦差的架子,笑呵呵站定,挺胸朗声说道:“奉圣命,赐秦王雪貂大氅一件,秦王跪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