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表里不一-《大明职场》


    第(2/3)页

    黄册实际是跟里甲制度高度关联的,一百一十户算一里,十户一甲,分别有里长、甲首和粮长。当然了,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地方,里甲的名称是不一样的,在城市里,就不叫里,而叫坊,城市近郊叫厢,只有在乡村才叫里。黄册是每十年一个周期,叫“排年”。也就是说,每十年重新登记新册子,但每年之中都可以更改补漏。册子编好后一式四份,除了户部保存一册之外,布政司、府、县各存一份。(空印案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地方的册子和户部册子之间、地方实收和户部预计应收之间存在差别。)册子之所以叫黄册,是因为户部存的那份不仅要晋呈给皇帝御览的,更要在祭天时也用到,所以必须用黄布封装。这种造册的制度,明代之后清代一直沿用,甚至是建国后我天朝的财政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是一种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黄册和鱼鳞图册是配合着用的。为啥叫鱼鳞图册?是因为图册编好后状如鱼鳞,以形起名,叫鱼鳞图册。黄册是按户登记,每户的“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在黄册中都有记录,名曰“四柱式”。而鱼鳞图册是以土田为主,不同种类的土地分类很细,比如“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根据不同土地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分门别类。如果出现了土地买卖交易、继承等情况,还可以另附,避免出现地没了税还在这种痹症。在征税时,黄册和鱼鳞图册相互印证,确认每家每户该交的数目。

    赵全友虽然也知道一些官场的规矩和关节,但对于这套财税制度,完全就是门外汉,对李善长的话,也完全是鸭子听雷。所以也只是含混的答了一句:“竟有此事?下官回去一定好好查一查。”

    这样的大事竟然如此轻描淡写的答复,赵全友的话,在李善长听来,自然以为栗恕在跟自己打太极,便更进一步说道:“栗大人身为户部侍郎,对于这么大的纰漏竟然毫不知情?当今皇上对玩忽职守的官员,对为政懈怠之官员是何等的痛恨,栗大人心里有数吧。”

    直到听了最后一句,赵全友这才反应过来,李善长原来是笑里藏刀,这是在威胁自己呀,都说他妈的官场险恶,这宰相更他妈险恶,这样下去,该办的事情还没等办,自己恐怕就要露馅了,但此刻李善长已经把刀架到了脖子上,自己还是先过了这一关再说吧。赵全友急忙起身,噗通便跪到地上,一脸的虔诚:“韩国公救我,下官年轻不晓事,之前与驸马有了些许误会,您放心,以后在下一定谨言慎行,再也不去招惹驸马了。”

    李善长微笑着点了点头,栗恕虽然话说的依旧含糊,但这一跪,也好歹算是个明确的表态,语气也还算虔诚,他看着跪在面前的栗恕,怎么看都觉得此人不像在跟自己演戏,犹豫了片刻后,李善长伸手去扶栗恕:“栗大人,何必如此呢?既然误会说清了,那东西……是不是该拿出来了?”

    赵全友听了又是一愣,心说原来这他妈的也是为了某样东西呀!难怪这李善长这么整自己,想必这东西一定十分重要了,不过这东西恐怕只有栗恕才知道了,回去问问栗恕。赵全友没起身,就地磕了一个头,保证道:“东西一定奉上,但东西眼下并非随身携带,大人,下官回去找找,这就回去找,找到后马上送来。”

    栗恕答应的如此痛快,前后反差如此大,反倒让李善长又起疑了。栗恕走后,李善长仔细品咂着栗恕的言语和神态,他一生阅人无数,很少走眼,单就栗恕眼下的表现,李善长断定这栗恕必是个大奸大恶之人,绝不能信任此人,对,一定要再下狠手。

    话说赵全友,从李善长府中出来,没有回到栗恕的府邸,而是直奔金川门外,赵全德在京中的宅子就在那里。

    赵全德与赵全友二人是孪生兄弟,从长相看,几乎一模一样,见赵全友来的匆忙又神色紧张,赵全德知道出事了,但他更关心那件大事,张口就问:“东西找到了吗?”

    赵全友摇了摇头:“我那师哥藏东西藏的紧,没发现。”

    赵全德说道:“那东西必须尽快找到,赶紧销毁,否则以后说不定什么时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