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谋议-《重回北魏》
第(3/3)页
他感觉女儿好像对二皇子有些不一般比起其他少年郎君甚至是家中诸家亲戚的郎君大不一样,不然不至于对自己和世伯父也说话遮掩起来。
郑娘子只是不想多说别人的秘事,倒不是如李悦祖所想,对拓跋慎有什么不一般的,可是父亲问起,她也只好如实说道:“有一些《诗经》录抄,三曹诗词。孙女看前录,有贾谊,晁错表文。一些近代文章,曹孟德之《述志令》,江统之《徙戎论》,还有南朝之《夷夏论》。”
李安世听了李娘子的话,沉思了一下,对李娘子说道:“九娘儿先回去安歇吧!天色已深,早些安寝。明日殿下会去三光寺游玩,家中子弟奉驾,你也可同去。”
李娘子本以为世伯父还有什么要问的,没想到会让她回去。也不及多想,站起身对着李安世和李悦祖行礼之后就出去了。
李安世看着消失在夜色中的侄孙女,笑道:“我当日听京中故人来信说,李冲,郑羲二人请陈至尊,出为二皇子饯行南驿。心中尚有不解,盖因李冲为人内敛不外露,其身慎独。不会轻易做出让人误解之事。今日再听九娘儿之言,疑惑尽去。”
李悦祖没有在官场上打滚过,政治敏感性远不如李安世,听了李安世的话,不解其意,问道:“世父此话何解?”
“郑羲此人,虽以吝啬尖刻声闻于朝,但是其识人之明也不多见。此番南驿之事,看来他和李冲是想要博一把定策之功啊!”
李悦祖闻言大震,道:“世父此言,小侄不解。郑家与二皇子结姻,此事大魏尽知。若说他有此心,小侄尚能理会。只是为何说李尚书也有此意。李尚书声著于朝,两代受任,颇得至尊之心,有何必要随郑公图谋此等大事?且此事若成,所利甚大,只是大魏自入中国,一直以长子继统,二皇子又哪里有此机缘?”
“李冲,郑羲所图,说出来倒也对我等大有利处。此二人是想继崔浩未竟之业,分明姓族,以夏变夷。”
“分……分明姓族!”
李悦祖站起身,走到门边,朝外左右仔细看了看,关起门,转身小声道:“此事由崔司徒前鉴,崔司徒由此身死族灭,其姻亲柳,郭之族也受门诛之祸,李尚书何敢再起此心?当日崔司徒宠专朝堂,今之李尚书亦不可比。崔司徒尚且身死族灭,李尚书怎敢附于骥尾?”
李安世摇摇头道:“今时不同往日,太武之时,中国未定,故而专意武功,朝中对国族世将倚重非常。此辈深惧崔司徒事成功就,彼等武夫将次第贬逐朝外,子孙不得长盛于朝。是故长孙嵩辈才得以馋杀崔司徒以固其势。”
“今中国已取青齐,南患大减,四境之敌唯有南朝。正是大兴文事之时。而至尊亦有此心,故有南迁嵩洛之意。李冲,郑羲明鉴于此,故而有扶立二皇子之心。”
“贤侄久居平棘,不知朝中动静。大皇子虽是太后所养,却素不好学,尤仇雠汉学。若日后即位,若返今上之政,则前功尽弃,彼等武夫复又得势于朝。”
“方依九娘儿之言,二皇子所录之书,有《夷夏论》,《徙戎论》之属,《夷夏》所言虽是崇道抑佛之说,亦可见其间心向中国之心。《徙戎》更为尊夏排夷之论。二皇子能不以旧事为非,足见颇类至尊,欣慕华典,若得后嗣,必无大皇子之患。”
“李冲,郑羲之行,今细思之,当是郑羲谋于前,李冲只是月前方同郑羲此议。”
“何以见得?”
李安世饮了几口蜜水润润喉,道:“贤侄不知,月前朝中有件大事,陛下不知何故,尽诛大皇子左右侍从,囚大皇子于太和殿中,至今未出。否则以李冲之谨慎,岂敢轻易涉足废立之事。而且,此次,李冲,郑羲面请饯行之事得至尊之许,可见至尊或有废立之意。此事更会坚二人之心。”
“世父之言,二皇子可成乎?”
“大有机缘!”李安世看着跳动的烛火,道:“我观九娘儿或有意于二皇子,你自己也多注意下。先不要为她议亲,再等等,九娘儿年方十五,多留数年也无妨。”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