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八章 破局-《盛唐永宁》
第(2/3)页
不管外面的情势如何,房家却是始终一如平常,并没有显出什么异样,这让许多一直关注着房家动静的人,心情复杂不已。此事也让很多人都明白了,只要房家有房玄龄一天,那么房家就乱不了,而房家只要自己不乱,那么想对付房家便绝对是件难事。
房玄龄退下来之后,虽然还是担着家主之名,可是手边的事务却已经多数交到了房遗直手中,他自己却真的琢磨起了开书院的事来。本来在房遗则提起的时候,他并没能腾出时间深想,那段时间光琢磨侯君集和长孙无忌就已经耗费了他太多的精力,但是当事情都告一段落之后,李治于闲谈间隐晦地表达出了,对如今寒门学子的学习状况有些担忧的意思之后,他便不由自主地再度跑回到了为主分忧的道路上去了。
他现在每天也只是上午进宫给李琮讲读一个时辰,其他时间便都空了下来。可是他这人又哪里是能闲得住的?每天让车夫带着,在长安各处的私塾、书院走访了一遍,然后发现李治的担忧还是很有道理的。
于唐一朝,虽然寒门士子也有出头的机会,但是投文自鉴多数是凭的运气,若论起来自然还是入读国子监比较靠谱。可是国子监的入门槛高低先不去说,只从数量上看,便不知有多少寒门出身的学子被拒之门外了,更何况国子监也并不是只收寒门士子的,其中仍旧是官宦子弟占了多数,毕竟能进弘文馆的限制更高,多数的官宦子弟还是被送进了国子监就读的。
好的师资力量,与办学条件,几乎都是与经济和书院册长的名望挂钩的。国子监之所以让人趋之若鹜,除了师资力量雄厚之外,更是因为它有向朝堂举荐人才的资格,几乎每个从国子监出来的学生都披上了官衣,这才是它真正的魅力所在
房玄龄却是明白从李世民到李治这父子两代皇帝的心思的,他们都在试图摆脱世家豪门的控制,所以一直以来才会或明或暗地扶持寒门出身的官员。而以房玄龄的名望来说,如果他于此时办出一家只收纳寒门士子的书院来,想必也是会倍受寒门士子欢迎的。若是能给他几年时间去操作,便是抗衡国子监也未必会落了下峰……
房遗则本来已经准备好要出门游学了,结果却被房玄龄强制性地给留了下来。再怎么说这开书院的收愿,也是房遗则弄出来的,而且房玄龄如今也确实感觉到精力不继,有些事正该放手让年纪人去做,于是房遗则晕晕呼呼地便被指使着去照着房玄龄的交待办事……
房玄龄开书院的计划一做出来,便首先呈给了李治御览,虽然没明着说,但是君臣二人心中都明白,这书院是为什么来的。而永宁也第一时间知道了此事,在与李治询问过详情之后,她却忍不住替房玄龄担心了起来。
“钱虽是俗物,可是这世间事,若是少了这金银之物,到底艰难……”永宁掰着指头替房玄龄计算着开书院所需费用,而且以后怕是还要陆续投入,只凭房家的那点家底,怕是难以支撑的,她忍不住瞟了李治一眼,说道:“我家也不是什么大富之家,哪里能支撑起一间书院来?三郎当日所言,怕是他自己都未曾当真,结果却被你指使到了父亲身上去……”
别人家要是办间书院,书本费、学杂费、食宿费等等杂七码八的费用都不少收,而且那些有钱的学生也不在乎那点钱,只要吃得好、住得好,能不能学得好在意的还真没几个,一年下来就凭着这些多多少少总是能有些净利润的。但是房玄龄办书院的目的在于给寒门士子一个读书上进的机会,所谓的寒门士子,就是你不用指望他们能有多少钱的那种人,而且照着房玄龄**惜人才、惜贫怜弱的性格来说,他不把书院办赔了那才是怪事
第(2/3)页